美国养老金计划参与踊跃 中国养老产品“供给端”亟待丰富
来源:保险报 养老理财产品的供给端出现,有利于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美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养老踊跃养老本文通过借鉴、金计亟待对比第三支柱发展成熟的划参美国市场情况,探析中国居民养老金融偏好,中国把脉银行理财公司发展养老理财业务的产品思路,为养老金融产品的丰富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美国个人养老金调查状况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供给端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其中绝大部分属于IRA(个人退休账户)。美国截至2021年三季度,养老踊跃养老美国IRA资产总额已达13.2万亿美元,金计亟待占美国养老金总资产比例超过35%。划参IRA与第二支柱DC计划的中国投资结构很相似,风险偏好与缴费群体的产品年龄相关性很强,因其本质都是直接归属个人的养老投资,都由专业机构进行管理。贝莱德的调查反映了后疫情时代个人养老诉求的主要变化。 1.养老储蓄意愿大幅增强。美国在职人员平均每年养老储蓄投入约占总收入的10%,大多数人投入比例在6%-10%,整体呈正态分布。 疫情期间,虽然有近70%的人表示疫情会造成不利影响,但养老金计划参与度却逆风上行。有68%的人表示当年养老储蓄状况良好,高于2019年的60%;只有10%的人表示养老储蓄状况不佳,较2019年的17%大幅下降。 2.更加看重养老金计划带来的幸福感。90%的人认为坚持养老金计划对幸福感有所提升,34%的人把缺乏良好的养老金计划视为损害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 已退休人群的评价颇具参考价值,他们已经从养老金计划中获益。76%的已退休人员表示,有安全的退休金产生了超预期的幸福感;71%的已退休人员表示,如果当初可以选择的话,他们更想要退休后有固定现金流的养老金计划。 已退休人群的幸福感衬托了在职人群的焦虑感。在职人群中,60%的人担心养老金计划面对未来长寿情况时会亏空,59%的人焦虑于并不清楚现在的养老金计划在未来可实际产生的退休金。 3.更信赖专业化的养老理财服务。一是更认可专为养老设计的理财计划,比如目标日期基金,有68%的人赞同它根据年龄调整投资节奏的理念。二是更重视投资管理的价值,更愿意为专业管理付费。有80%以上的人认同主动管理创造价值,有30%的人把养老金计划的投资成长性视为最重要的衡量因素,只有20%的人把管理费率视为最重要的衡量因素。 4.雇主更重视对员工养老金计划的投入。有96%的雇主认为他们有责任为员工提供好的养老金计划。有68%的雇主表示,疫情以来员工更加看重公司提供的养老金计划。86%的雇主相信他们的员工会受益于目标日期基金这样的专业养老金计划。大部分雇主意识到,选聘专业的养老金计划,既有助于雇员过上理想的退休生活,也有助于雇主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还没提供专门养老金计划的雇主中,有82%表示会在未来12个月内设立。 5.代际、性别差异化诉求越发明显。由于种种原因,美国老、中、青三代人对养老金的态度颇为不同。一是焦虑感不同。看待未来退休时的福利时,高达68%的中年和76%的青年认为等他们退休后,境遇会比上一代人下降。二是投资偏好不同。青年人认同ESG投资理念、智能投顾、定制化养老金方案的比例最高,中年一代次之,老年人最低。三是女性不安全感更强。女性对当前养老金计划的满意度远低于男性,焦虑感高于男性,增加养老投入的意愿高于男性。同时,女性对专业化养老投资的了解更少,对雇主也更加不信任。有36%的女性不了解何为目标日期基金,而男性只有12%。只有45%的女性表示信任雇主提供的养老金计划,有67%的男性选择信任雇主。 中国养老金调查状况 1.投入意愿高于美国。中国受访者主要为18岁以上的城镇居民,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受访者愿投入10%以上的收入进行养老储蓄,近二成愿意将30%以上的收入用于养老储蓄,中位数为11.3%,整体上投入比例高于美国。 2.倾向于银行养老理财。近年来,银行、保险、基金行业相继在各自的监管框架下发行养老金融产品。从用户调查看,银行理财在用户偏好上占据一定优势。有61%的调查对象愿意参加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占比最高;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产品和养老基金产品的比例分别为46%和26%。 3.金融知识普及度一般,需要专业化服务。调查对象的金融知识得分平均为61分,但自我评估得分69分,普遍主观上高估自己的金融知识。中年群体的金融知识水平最高,青年群体次之,老年群体最低。同时,人们基本认可养老投资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86%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为养老金融投资支付相应的咨询或管理费用。 4.风险偏好有上升,对收益率最为看重。调查对象关注度最高的问题是收益率偏低,风险高的问题只排名第四。近三分之二的人表示养老投资可以承受一定阶段、不超过10%的亏损。对比去年的调查,调查对象的风险偏好明显上升,不容忍损失的人群比例从43%降至35%。 5.养老保障的焦虑程度。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比较担心或非常担心养老收入保障。在不同年龄段中,30-39岁人群的焦虑程度最高,且年龄越大,担心程度越低。这一现象与美国颇为相似。中青年对养老的担忧超过了老年人。 中国养老理财发展之路 从美国市场经验和中美对比来看,中国养老金融产品具有迫切的市场需求。银行理财公司有必要深入理解客户诉求,可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做好产品设计与客户服务,积极响应和呼吁政策支持,更好地契合新时代的养老金融需求。 一、供给端“补短板” 1. 增加长期性、定制化、专业化的产品供给。养老理财产品应在产品期限、底层资产、计划方案上体现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需求导向。大力引入国际市场主流的目标日期产品及其最新创新,如给予客户临近退休时转为固定返还退休金的选项,既满足年轻时增加风险投资的需求、又满足退休时保证固定收入的需求。 2.增加权益资产、另类资产、全球资产。低利率叠加老龄化长寿化是养老金支付危机的根源。美国养老金投资偏好不得不发生转变,以满足长期回报要求。中国终将可能面临与美国类似的问题,也应作以下调整:一是增加权益投资,改变以固定收益为主的投资状况。二是增加海外投资,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资金需要在全球寻找高增长市场,分享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红利。三是增加另类资产投资,如REITs、大宗商品等,因另类资产与权益资产相关度低,可分散风险、抵抗通胀。 3.ESG投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促使人们重视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的因素,更希望通过ESG投资为社会创造长期价值,争取为长期投资取得更好的回报。现在美国90%的年轻人认可ESG投资,中国投资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理念也在向ESG方向靠拢。银行理财机构应拿出足够多的ESG投资方案,致力于赋予每一位养老投资者参与ESG投资的选择权。 二、改善服务环节 1.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银行理财机构应帮助投资者意识到提前规划养老投资的重要性。中国养老体系过于依赖第一支柱,但第一支柱收入替代率有限,投资者需要意识二、三支柱补充作用的重要性。一要提前规划,尽早启动。在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未参与养老金融的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还比较年轻,不用着急养老财富储备”,体现了养老投资规划的缺位。二要寻找预期回报和期限匹配养老需求的资产,一味偏好低风险、低收益的固收投资,与长期抵御通胀的养老需求实质上是背道而驰的。 2.金融科技助推服务。银行理财机构在客户基础和销售渠道有一定优势,应更好地发挥金融科技实力,帮助投资者找到适合的产品。例如,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产品管理人可以通过科技更好地对客户画像进行分析;在进行投资者教育时,投资者只需要输入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智能工具便能提供适合的产品或是每年的财务规划建议。 当然,养老理财作为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新兴领域,其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政策支持。政策引导效应可考虑包括用户缴费和投资收益的税收优惠、投资端的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以及建立个人统一账户管理模式,方便第二支柱向第三支柱产品结转,提高个人管理第三支柱产品的便利性、参与感和使用体验。 (作者单位:童雪敏、祝国桥为贝莱德建信理财;许伟、武小涵为建信理财)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增产石油以缓和与美国关系?沙特否认
- 美股反弹金价受阻于强阻力 欧美一大波PMI数据来袭
- “台独”政客让他们莫忘祖先在哪,结果尴尬了
- 日媒称“澳工党内部‘亲华’思想根深蒂固”
- 探底回升,行情要来了吗?
- 卖牙膏遭投资者质疑 *ST赛为称“非标”因素已消除|直击业绩会
- 银行业管理人才库管理办法发布:亟需对接类高管人员针对高风险银行化解风险
- 入局电单车行业满周年,哈啰“智能化”打法是否搅动行业?
- 2021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 刘刚:购置税减免是拉动汽车销量最有效的政策之一 或拉动100-200万乘用车新增
- 八旬老太在美韵芳华美容院4个月花掉63万,调解未果家属欲起诉
- 重庆队解散令中超再生变,大连人递补提上议事日程
- 世界杯首位进球的00后球员,有何底气拒绝曼联?
- 俄媒:“四方安全对话”将提议加强控制海洋边界
- 台州椒江区:举报伏休期渔船出海作业等,举报人最高奖励5万
- 爱彼迎中国宣布:将暂停境内房源服务
- 中国银保信披露首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共7款
- 大空头加特曼:美股任何反弹都是卖出机会
- 复星联合隔离险理赔难,隔离险花式拒赔套路有哪些?
- 浅谈券商行业文化建设和社会责任
- 搜索
-